《论衡雷虚篇》: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室屋者,天取龙;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世无愚智,莫谓不然。推人道以论之,虚妄之言也。
本篇中王充驳斥了把打雷说成是上天发怒,有意惩罚暗中犯有过错的人,这一毫无事实根据的说法,故篇名叫雷虚。王充认为,雷是一种火,因为被雷打死的人,头发胡子被烧焦,皮肤被烤煳,尸体上能嗅到火气。他进一步指出,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阴阳二气互相碰撞、冲击而形成的。还打了个通俗的比方,像把一斗水倒在冶炼金属的火上能发出很大的响声和...
1.贤圣未之熟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2.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3.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 4.形须气而成,气须形成而知。 5.天之与地,皆体也。 6.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7.如天故生万物,当今其相亲爱,不当令其相贼害也。 8.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 9.人之死生,在于命...
《论衡》的唯物主义思想与无神论,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道异彩,同时对破除近年来某些人的迷信、算命、邪教等有神论看法,也是极有意义的。但本书也宣扬诸如自然天命说、适遇之数一类的错误看法,在阅读时应当摒弃此类说法,而取其精华。
北宋时期,一方面生产技术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相对繁荣,学术和人才较受尊重。但另一方面,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也逐渐加深。二程兄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气和危机的时代里。程颢,字伯淳,(1032~1085),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1033~1107),又称伊川先生。二程生于世家,幼年受到周敦颐的影响,对道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
《二程集》为程颢、程颐兄弟的主要学术著作,其反映了二程的理学思想。二程理学是理论性和思辩性俱强的新儒学,它以复兴先秦孔孟之道为宗旨。此外并融会、综合了佛、道的不少观点,认为客观自然的天理是宇宙的唯一本体,而天理既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的先验的道德本性和社会的纲常伦理。二程之术宗旨基本相同,都把理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ldq...
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林肉池,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大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二程兄弟把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人与人关系和谐化、稳定化的行为准则称作天理;把破坏这种规范和准则的个人的过度欲望称为人欲、私欲。天理和人欲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并非完全脱离人的感情欲望。他们认为人们正当而本然的感情欲望是天理的体现,只有那种过分的、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欲望才是人欲。 正当的欲望,比如人们...
1.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己,莫非己也。 2.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 3.正其理则万事一,一以贯之也。 4.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 5.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 6.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7.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二程集》是新儒学的重要著作,其所阐述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但它也包含了一些陈腐的伦理纲常,空洞的道德说教,这些是应该舍弃的东西。读者阅读此书,一定要明辩精芜,批判继承。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 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
《阳明全书》38卷,亦称《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集》。4至31卷为《文录》《别录》《处集》《续编》,包括奏疏、公文、序记、信札、杂着等各项,由其门人钱德洪辑。33至38卷为《附录》,包括《年谱》和《世德记》,由其门人钱德洪、王畿辑。此书不重著书论经,所收多为哲学和论学之源。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传习录》及《大学问》中,其继承并发展陆九渊的思想,...
《阳明全书》是全面阐述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著作,主要包括《传习录》《文录》《文录续编》等。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是同徐爱讲论《大学》宗旨,阐述了他格物致新说和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思想。为门人徐爱、陆澄、薛侃所辑。正德十三年(1518年)初刻于江西赣州。中卷是与友人论学...
《传习录徐爱录》: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③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
《阳明全书》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与朱熹对立和非难。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阳明认为分经传本来就没有根据,也根本没有必要补写格物致知传。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放在诚意的前面;王阳明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朱熹将心与理析而为二,把知与行分离开;王守仁则主张心与理一,知与行合。朱熹以格物为...
1.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3.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5.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7.如称某人知孝...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阳明全书》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生活在明清之交,是我国早期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生活在明王朝灭亡和清王朝入主中原这样一个巨大转型期。作为由明入清的遗民,他当然保持着自己的风节和民族的尊严。但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旧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极端腐朽,已经不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下,黄宗羲一面批判君主专制的黑暗,一面又...
《明夷待访录》,从书名上看,已经体现黄宗羲作书的意图:希望有朝一日贤明的统治者前来访问他,使他能够献出自己的治国之策。《明夷待访录》带有浓厚的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启蒙思想的早期著作之一。首先,他从明王朝的覆亡中看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和不合时宜,因而在书中给予其无情的批判。同时,他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社会的蓝图。他在书中提...
《明夷待访录原君》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我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这段文字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无情批判。周朝的人以无比自豪的口吻说率士之滨,莫非王土,而黄宗羲则以鄙夷的口气指责汉高帝逐利。这不仅是个人的观念变化,更是时代的变革。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封建集权统治达到极端,其弊端也暴露无遗。而明王朝后期的争斗与政治腐朽让其覆亡,使这一君主专制的矛盾空前激化。黄宗羲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制...
1.有生以来,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2.天之生斯民也,故教养托之于君。 3.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也。 4.必使话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5.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 6.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7.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益皆本也。 8.使封疆之内,常有千万财用流...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反对独裁建立国家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及经济、法律、政治的措施,对于今天从事国家建设也有相当借鉴作用。读者阅读时应尤其注意其民主思想的萌芽,这是黄宗羲思想中精华所在。
章炳麟,字梅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初名学乘,因仰慕顾炎武,改名为绛,顾炎武名绛。章炳麟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幼年在家跟随外祖父朱有虔学习儒家经典,接受文化启蒙和思想熏陶。后赴杭州诂经精舍学习,师从朴学大师余荫甫,潜心典籍,精研故训,博考事实,以小学为基础,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地理、天文历法、音律...
《国故论衡》反映了章炳麟的哲学和史学思想。章炳麟的哲学思想体系很庞杂,其哲学是他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在前期,他认为原子、自然界是世界的本源,认为只有当感官接触外界才能产生认识;到了后期,他把阿赖耶识、真如当作世界的本源本体,把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当作认识的基础,认为认识就是以...
春秋所以独贵者,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阔略无年次。百国春秋之志,复散乱不循凡例,又亦藏之故府,不下庶人。国亡则人与事偕绝。太史公云: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此其效也。是故本之吉甫史籀,纪岁时月日,以更尚书、传之其人,令与诗书礼乐等治,以异百国春秋,然后东周之事,粲然着明。令仲尼不次《春秋》,今虽欲观定、哀之世,求五伯之迹,...
这段话比较突出地反映章炳麟的史学思想和哲理见解。章炳麟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心发扬国粹,想方设法褒重中国的语言文字及悠久历史。他提倡民族主义,发扬孔氏教育,把历史放在首要位置。这使我们想起一句话:谁若忘记了自己的民族和历史,他就不属于人类。从上面的话也可以看出,章炳麟对孔子的敬重,也足见儒学...
1.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 2.故令国唯不堕,民自知贵于戎狄,非春秋孰纲维是? 3.春和所以独贵者,自仲尼以上,《尚书》则阔略无人。 4.孔子不布春秋,前人往,不能语后人,后人亦无以识前。 5.王弼《易例》,鲁胜《墨序》,裴《崇有》,性与无道,布在文章。 6.夫致命遂志,与金鼓之节相依。 7.文生于名...
章炳麟先生的《国故论衡》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于文字、音韵之学根底深厚,更是让人高山仰止。章炳麟的书,当精研细读,于潜移默化之中,必将受用无穷。
王夫之,字而农,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生,卒于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晚年隐居在衡阳西乡石船山下,自称船山老人,后人尊称船山先生。王夫之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志诗书,尊崇礼义,讲究孝道。王夫之亲眼目睹明朝的灭亡,有感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而忧伤激愤,华发早生。但他深知任重道远,不能萎糜颓唐,因此决心埋头著述,努力抗争,于康熙元年写成《尚...
《尚书引义》是王夫之评史论政的重要哲学著作。他通过阅释《尚书》的意义,引申发挥《尚书》的某些观点,抨击明代政治,批判老庄、程朱、陆王和佛教唯心唯识的论调,从朴素唯物角度阐明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能,即认识主体与所,即认识对象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天与人的关系等。王夫之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入地批判,...
《尚书引义召诰无逸》:以有为幻,以无为实,唯心唯识之说,抑矛盾自改而不足以立。于是诡其词曰:空我执而无能,空法执而无所。然而以心合道,其有能有所也,则又固然而不容昧。是故其说又不足以立。则抑能其所,所其能,消所以入能,而谓能&rdq...
这段话是王夫之批判佛教主、客观关系论的名言。佛教把实有当作虚幻,把虚幻又当作实有,这种唯心唯识的学说,自相矛盾,站不住脚,于是又诡辩说空我执而无能,空法执而无所。佛教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甚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本身也是虚幻的。然而,既要用思想去反映真理,那就必须具有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这是天经...
1.天曰命于人,人曰受命于天。 2.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3.释氏以有为幻,以无为实,唯心唯识之说,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 4.格物.致知二者相济,各有所致。 5.所不在内,能不在外。 6.境之俟用者曰的,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曰能。 7.故释氏凡三变,而以...
王夫之《尚书引义》是评史论政的哲学著作,其所论述的主、客观关系,知行理论和人性学说,至今对我们还有指导意义。读者阅读此书,可从中吸取营养,知行结合,同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因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和完善。
作者王艮(1482~1541),字汝止,号心斋,江苏东台人,明代哲学家,泰明学派创始人。师事王守仁,一生未仕,以讲学终生。此书汇集作者的主要哲学著作,旨在阐发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他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要求从日常生活中贯彻封建伦理道德。主张将安身立命作为道德修养的出发点,追求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
王艮因独不喜著述,或酬应之作,皆令门人、儿子把笔,口授占之,能道其意所欲言而止(赵大洲《墓铭》)。因留存之作不多。今存文字皆由其儿孙及门人等辑罗而成。《王心斋先生遗集》含书、箴、论、诗、语录等,重要的有《语录》《答问补遗》《王道论》《明哲保身论》等,附有有关附录,如年谱、别传、墓志及袁承业所编《明儒王心斋先生师承弟子表》...
《答问补遗》: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格,絮度也,絮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
在《答问补遗》中,王艮着重阐述了淮南格物思想,他说身与天下国家是一统一体,吾身为本,天下国家为末,格物即处理好此种本末关系。但身是本,身也是道,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因而委身即立本,即尊道,由此推衍,便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
在《王心斋先生遗集》中,王艮提出了淮南格物的思想。他认为,通过释经的方式对《大学》突出社会群体而抑制个人的观念提出批评,以为只讲信、慈、孝、敬是不足为道的,因若不晓得个安身,则止于孝,烹身、割股有之矣;止于敬者,饿死、结缨有之矣。于《明哲保身论》中云: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所谓不虑而知、不...
1.混沌一元无内外,大明万世有终初。 2.天人感应,因体同然。天人一理,无大小焉。 3.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 4.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只是致良知便了。故曰,如此而已矣。 5.凡涉人为,皆是作伪。故伪字从人从为。 6.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7.不亦说(悦)乎?说(悦)是心之本体。...
王艮的学说,从万物一体的原则出发,承认人我平等,承认百姓日用是道。为了实现人人平等快乐的政治理想,王艮主张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之世师。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迫害,他的乐学说,主张满足和发展每一个人的生理自然要求,反对统治阶级的私欲。王艮的这种学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江藩,字子屏,清朝人。他自幼聪明绝顶,又博闻强识。师从当时的儒学名师,博览群书,尤其对汉学十分倾慕也十分精通,曾经撰着大量文章,在当时颇有名气,是吴派的著名学者。由于两汉经学尊奉古书,不敢擅改一字一句,只注重对经书的文字做注解,很少有自己的观点。而宋朝学者则注重自己的立论,而不注意一字一句的注解,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思乱改文意。到清代...
《国朝汉学师承记》,又名《汉学师承记》,共八卷,记录了清代学者的汉学思想,师承,并把重要学者单独列传,是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由于江藩本人是清朝吴派弟子,故所列专传的人物多是干嘉学派中吴派、皖派的师承关系,对于清代国学另一大门派常州派学者则未列专传。同时,清人尚古文经学,所以又偏重本朝学者与东汉古文经学间的传承关系。江藩将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