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楚国苦县人。他曾作过周朝看守国家藏书室的史官,中年以后曾一度罢官。到周景王死后,王室衰败,他才离开王室,归隐故乡。春秋以来各国纷争,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求仕无门,因而产生出世的思想,向往隐姓埋名的隐士高人生活,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源头。在此背景下,老子写出《老子》一书,成为道家思想代表作。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下篇,前37章为上篇,以后为下篇。全书的中心是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对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规律的认识。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独立于一切而存在,同时又非不可触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称。同时,他又用这一核心精神来指导生产、科学、军事、政治及为人处世。春秋末...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从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由于春秋时期,各国争霸,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霸主地位,而让千百万百姓陷入民不聊生、无立锥之地的境地。这一切,在老子看来,就是有为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给老百姓安静、平稳的生活,而放弃对人民的残酷压榨。...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对老子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其致虚守静洁静无为。作为人生哲学,它可以使人珍爱生命、修身养性,在纷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现出它人性的光辉;作为政治哲学,它要统治者不要扰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仍然是一种民本思想,当权者应深思。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义比较隐晦...
周室东迁,王权统治风雨飘摇。至春秋战国之交,各诸侯国纷争并起,互相倾轧,为在竞争中获胜,无不礼贤下士,广揽人才。一时言论广开,思想活跃,先秦诸子由是而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身处春秋之世,广纳门徒,游说诸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创儒家学派,授徒3000人,成名者72人。孔子光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于只字词组中,传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人生感悟以及对于教育的见解。 《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仁的概念是从家庭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之间有差距的爱而出发,这种爱体现为孝、悌、忠、信...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
前两则反映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非常推崇仁,认为仁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是立身行事的标准,人人都必须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为仁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面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发扬仁的精神的时候,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师生小节,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比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时候,社会和政治发生了翻...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言乎?传不习乎? 4.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为经,其作表述的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其记录有关孔子之政治、伦理、教育、学习的见解,有许多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其精华,吸取为我所用的东西。《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浅近易懂,雍容和顺,迂徐含蓄,读者可熟读成诵,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其要旨。
《孟子》一书,是孟子与门人万章等人述孔子之意而成。孟子,名轲,字子舆,,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继孔子以后最具权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他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不得重用。他到梁国,游说惠王,惠王并不相信他的主张;又到齐国,齐宣王封他为密卿,起初很尊敬他,但最终也不愿...
《孟子》一书,中心思想是仁义,为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具体内容就是减省刑罚、降低赋税,使百姓有比较固定的产业。他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际上是要实行小农经济,使每个人都有田耕种。以民为本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认为只要是真正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将可战胜一切。 因此,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们热爱人民、...
《孟子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
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君王应该施行仁政,只要能够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归附,王霸事业就很容易成功,真正是仁者无敌。因此君王必须热爱人民,关心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君王可以分给人民田地耕种,如果人人有田,人人就有了固定的资产。人民不同于圣贤之士,贤士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名节。而人民如果...
1.仁者无敌。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所提出的法先王,行仁政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的美好政治愿望;它所提倡的民本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借鉴,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该书语言生动,感情浓烈,气势纵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其思想内涵。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即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又说今安徽蒙城县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侍的精神自由。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7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11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
《庄子》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庄子》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仁义两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
庄子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这部文献,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40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20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而这些书可都是正儿八经的书,不像《庄子》那样喜欢乱编故事。 ...
列子著作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
列子死后,葬在了家乡郑州。在郑州市东30里的莆田村,村东南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列子墓河,后有丘陵,四周枣林丛丛,附近有列子祠。创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祠曾一度被改为佛寺,明万历八年监察御使苏民望巡视河南过圃田时,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郑州事许汝升重建祠堂,并立《重修列子祠记》碑石。 后人来瞻列子祠...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编者搜集了周王室记邦礼之官69职,凡礼乐、卜祝、文史、星历、车旗之类等。如《夏官司马》记邦治之官七十职,专掌军事与封建,兼及王之车旗、护卫等;《秋官司寇》记邦禁之官66职,掌主刑法,论狱、刑禁、兼及盟约、宪令、辟除、外交等;《天官冢宰》记邦治...
《周礼》面世之初,不知什么原因,连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刘歆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东汉初,刘歆的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郑众、贾逵、马融等鸿儒皆仰承其说,一时注家蜂起,歆学大盛。
《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周礼春官大宗伯》主要就是阐述的《周礼》中的九仪,即:受职、受服、位、受器、赐则、赐官、赐国、作牧、作伯等。
1.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2.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
《周礼》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儒叹为非圣贤不能作,诚非无稽之谈。所谓学术,是说该书从来就是今古文之争的焦点。汉代经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的称为古文经。汉初在孔子府宅的夹壁中发现的文献,以及在民间征得的文献大多是古文经,而立于...
戴圣,生卒年月不详,字次君,梁国人,礼学博士,西汉今文经学家,曾任九江太守。 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131篇。西汉晚期,刘向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130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33篇,《孔子三朝记》7篇,《王史代记》21篇,《乐记》23篇,共214篇。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85篇,这就是《大戴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全书共49篇。 礼的产生非常早,夏商两代都已有了各自的礼。到了周代,为了限制诸侯僭越,更制定了详尽的礼法,上自典章制度,家教仪式,下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无不包罗。所以,后世所说的礼,指的是周代的礼。 《礼记》是关于礼的论文集,所以它的内容很庞杂,包括礼制的内容,礼制的产生和变迁的历史、礼批论等...
节选《礼记三年问第三十八》: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本篇论述的是为父母服丧,丧期为什么是三年的道理:孩子三岁以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
1.敖不可长,俗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3.贫者不以货物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4.君子抱孙不抱子。 5.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6.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7.父子不同席。 8.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 9.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10.始...
《周礼》的基本内容是讲设官分职的。规模弘大,组织严密,俨然一幅天朝大国的气象。在这个大国中,至高无上的是王,即天子。为了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就把国家的职能分解为六大块,即所谓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刑、邦事。掌管邦治的官长叫做大宰,掌管邦教的官长叫做大司徒,掌管邦礼的官长...
中国乃礼仪之邦,其礼源于《礼记》。古人认为礼是道德修养之各种人伦关系的基础;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但深刻而且广泛。当然,现在的读者,阅读《礼记》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
《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