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故列为一经的首章。其意思是说,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2.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3.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 4.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墨子名翟,相传宋国人,生逢战国初期。墨子及其门人创立了墨家,这一派是战国的显学之一。他和许多门徒都来自平民社会,墨家主要代表这一阶层人民的意愿,据说墨子本人就长于技艺,水准可与鲁班相比。由于战国时期长年征战,造成民不聊生,因此墨家一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而在统治者的非正义战争中,受苦受...
《墨子》现存53篇,各篇大多又分上、中、下三篇,书中详细记录墨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思想、主张。《墨子》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主张所有的人,不论地位、亲疏、贫富的差异,都应该无差别地、同等地相互爱护。他认为一切祸乱的根源起于不相爱,归因于人类有差别的爱,所以兼爱成为学说的中心内容。 另外,由于各国之...
《墨子耕柱》: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足用为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守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故大国之攻小国也,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此段文字反映墨子非攻的思想。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征战的毫无益处。他把大国攻小国比作小孩子学作马一样,虽然能够做到,但除了劳累之外,什么也得不到,不仅害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墨子的文章爱用比喻,文字浅显,能很清晰地说明深刻的道理。非攻是他的基本主张之一,由于战乱是造成一切苦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墨子积极宣传反战思想,...
1.义,天下之良宝也。 2.杀在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万事莫贵于义。 4.口言之,身必行之。 5.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 6.上有过,则微之以谏。 7.量腹而食,度身以底。 8.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9.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0.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
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是关于人类和平的最早宣言,对于创造一个美丽、和平的理想世界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墨子的文笔浅显,爱用比喻,阅读时须注意透过比喻,去理解作者所隐藏的深义,并把其中的合理成份应用于生活之中。
《周易》的作者非一时一人,而是由不同时代的多位作者共同完成。旧说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卦辞。近代学者研究指出,《周易》应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儒生所作。最初只有八卦,但随着占卜的需要,有人便把八卦相重叠,变成六十四卦。巫师们用卦来占卜吉凶祸福。占卜是上古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从生产、作战这类国家大事,到出行、婚嫁等生活琐事,都必须占卜预测...
《周易》又称《易经》,或《易》,是儒家重要著作之一。它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包括《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是用于占卜的。卦是由爻组成的。每一卦由三爻组成,演成八卦。八卦再相重叠,就成为六十四卦。在古人心中,八卦代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事物,是世界的本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万物都是由此产生和构成...
《周易上经干》:《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干始能美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这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这一段话是对干卦的解说,这种解说一方面是将隐晦的卦变得更清晰、易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卦是这样说的:《干》,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干是阳爻,代表阳性的天。而卦辞的作者不断地赞美大哉干乎,认为是天使天下万物有性情之正,使天下万物从中得到滋养,这表明儒家尊天的思想。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3.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4.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5.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6.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7.《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8....
《周易》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所体现的儒家入世精神,对鼓励人民投身国家建设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周易》的文字较为深奥,阅读者要有相当的古文水准,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两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即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即今山东兰陵人。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33篇可能是32篇之误。刘向的《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12卷,这大概是刘向编订的32篇本。《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这是唐代杨倞又重新编定的32篇本,也...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
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
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
《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六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我们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
《大学》72位杰出弟子之一,甚得孔子喜爱。《论语先进》篇记载:一次孔子与弟子座谈,要每一位弟子谈谈自己的理想,曾子说:暮春时节,服装准备好以后,同五六个成年男子,带着六七个少年儿童,到沂水洗澡,到舞雩乘凉,一路歌唱着往回走。这种理想深得孔子的赞同。
《大学》篇幅不长,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位列四书之一,成为儒家重要文献。大学,顾名思义,指大人之学,与专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的小学相对,是讲述为人处事、修养德行、治理政事等方面的学问。《大学》一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善为纲,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此篇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为《大学》中极其精彩的段落。总纲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能自欺欺人。小人暗中作恶,天理昭彰,终不可藏。因为一个人是处在众多人的监视之下,别人对你的缺点、错误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身处幽独之处,也不要弃善从恶,否则最终难逃人们雪亮的眼睛。末句重申...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
《大学》一书,是讲解修养身性、治理国家的学问。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与治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所阐述的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准则,很多直到今天还有借鉴意义。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管子》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子》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管子》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
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这句话讲的是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管仲有四维论:即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而四维不张,国乃死亡。 这句话通俗理解就是商品和文化的问题,物质上富足了,精神上也要相应发展。精神是文化的体现,物质也是文化的体现,社会更是文化的体现。管子这一论...
1.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2.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3.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凡此七胜者贵众,用之终身者众矣。 4.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祸福在为,故先王重为。
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有两个基本范畴天道与人情。《管子》在谈到王天下时指出,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也就接近于危亡的边缘。因此只有根据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重令》)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作者公孙龙(公元前320~公元前250),字子秉,赵国人,战国时哲学家。本书今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等六篇,约一千九百余字。其中《迹府》是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的传记;《指物论》指出共相并非具体事物,但可概括许多特殊事物;《名实论》要求名实相符...
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
《白马论第二》: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
《白马论第二》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第一点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
1.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2.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3.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4.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5.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6.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
公孙龙观察事物,虽然把个别与一般用离的观点绝对化,只见离而不见合,不符合辩证法的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观点,但他能够开辟逻辑领域,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多数学派看重研究政治伦理,多不懂逻辑学,甚至不承认这门学问,往往以政治伦理观念来批评公孙龙的逻辑思想,直到近世人们才公开承认公孙龙辩...
《商君书》是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复姓公孙,名鞅。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书》中...
《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
《更法篇》曰: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更法篇》是围绕富国强兵这一个核心来展开的,其中论及强国、国强、国富、强兵、兵强、无敌的字眼贯穿始终。事实上,秦孝公及商鞅在秦国变法,也正是为了此目的。 视实力为立国之本、实现国家的强大是《商君书》政治思想的主要原则。《慎法篇》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农战篇》曰:常官则国治,壹务...
1.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2.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4.法者,所以爱民也。 5.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8.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9.主操权...
《商君书》的大多数篇章都涉及军事,其主要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主张战争。它认为战国时代是武力征伐的时代,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开塞》)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战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立足天下,称王称霸,就必须从事战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反对所谓非兵、羞战...
《淮南子》是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及其手下门客所作。刘安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召集天下才能出众之士,相聚讨论天下兴亡、学术方技,搜罗古史佚闻。这些讨论的结果,便汇成了《淮南子》一书。战国时期社会纷乱,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但西汉以来的统一局面却使这一活跃局面消失,政治观念和学术思想的大一统代之而起。但是战国诸子们留下...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