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淮南子》共20卷,包括《原道训》《淑真训》《天文训》《地形训》等。该书是汉代一次思想大一统的成果,为适应汉初一统的需要,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之长,名法之差。本书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引用《老子》共16条,其中提到无为,并进一步阐释,认为无为应当按照自然与社会发展之规律而行,从而为原有的道家思想充入新的现实内...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里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
这段文字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淮南子》产生之前,经过东周、秦汉之际数百年的战乱,人民深受战火的侵扰,因此渴望安定的生活。汉初统治者吸纳黄老无为之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从战乱和凋敝中恢复过来,逐步走向繁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淮南子》的作者们也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因而在作品中流露出而出。《淮南子》虽然博采众家所长,...
1、所谓得者,全其身者也。 2、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3、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 4、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5、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7、法者,治之其也,而非所以为治也。 8、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天下。 9、食者,民之本...
《淮南子》是汉代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著作,对于研究秦汉以来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书中也保留大量上古神话。阅读本书除要注意吸取各家思想之长外,还要留意其中保存的大量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
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为适应新的阶级统治,法家提出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有商鞅、申不害等人在各国实践理论。在此情况之下,韩非总结法家的思想,写就《韩非子》一书。他在韩国时就曾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却一直未能得到采纳。后来韩非出...
今本《韩非子》存20卷,55篇,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一次大总结,阐述法家要求建立统一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政治主张与理论,韩非最重要的观点是提出法、术、势理论。法指法令,术指策略、手段,势是权势,他主张结合三者以构成君主集权的根本措施。韩非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他总结历史上以法治国而强兵富国的经验,提...
《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俟农夫之利。
这段文字是从《韩非子》中的名篇《五蠹》中选出的。这篇文章批评了对国家危害最大的五种人,而于其中体现其政治主张。从所选的这几句话,可以窥见韩非主张耕、战的思想。他从商鞅、申不害变法的历史中认识到耕战的重要性。耕可以富国,战可以强兵。而财富与兵源是一个国家至少在韩非的那个时代富强最重要的物质保证,...
1、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2、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3、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4、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5、缘道理以事从事者,无不能成。 6、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壳。 7、笔直名实定是非,参验而审言辞。 8、道者,万物之始也,是非之纪也。 9、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
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对我们今天以法治国的政策有一定借鉴作用,其过于偏颇之处也可作今天的反面教材,对《韩非子》的阅读既要认识到其思想进步之处,更要注意他的学说偏激之处,以及他所主张之高压政策的不合理处。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手下门客编纂而成。由于众门客分属不同的思想流派而各有千秋,因此该书成为杂家代表之一,其综合战国各家之思想,如有抵触之处,也不足为奇。 战国末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指日可待。作为秦相的吕不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形势,并考虑到统一天下后秦国长治久安的问题。他认为必须从古代及...
《吕氏春秋》共分为8览、6纪12纪,共20余万言。其中八览包括有始览、孝行览、慎行览、先识览、申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此八览是书中主要思想所在,因此《吕氏春秋》又称《吕览》。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括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杂家。与所有先秦哲学著作一样,该书也提出宇宙发展的规律问题,例如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
《吕氏春秋不苟论》: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法家思想是《吕氏春秋》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纳,成为秦的治国之方。此段文字反映法家的法治思想,认为对国人的奖惩不能按照统治者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而应该取决于办事者所做事情的结果好还是不好。这充分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统治者不应该以亲疏来行赏罚,而应当看实际效果。商鞅曾在秦穆公时推行过耕战制度,凡是耕种庄稼...
1.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2.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3.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豪,则大物不过矣。 4.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 5.凡兵之用也,用于利,用于义。 6.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7.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8.不正...
《吕氏春秋》由于是秦相吕不韦所作,因此逃过焚书坑儒的大劫,得以保存大量的先秦各家的言论、主张。在阅读时,不要被书中各家杂乱的思想迷了眼,而应从中识别出自己感兴趣的、正确的理论,为己所用。
《春秋繁露》共17卷,共82篇,哲学著作。作者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即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此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旨在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在宇宙观上,董仲舒把天当作至高无上的神,建立天人感应论。在人性论上,董仲舒根据神学人性论,建立起三...
董仲舒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还著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四库全书总目》云: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此书篇名与《汉书艺文志》及《双书董仲舒传》的记载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只...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极力推祟《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 同时,又以阴阳...
董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诸说。在《基义》篇里,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综合前论,即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把仁、义、礼...
秦汉以前古书记载有夏、商、周三代,董仲舒遂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三统的依次循环,只是改正朔,易服色,在历法和礼仪上作形式上的改换。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历法上规定不同,故被其称作三正,在董仲舒看来,一个新王朝出现,无非在历法上有所改变,衣...
《春秋繁露》中所谓的性三品,即是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善可恶,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之性,只能接受圣人的统治。总之,此书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董仲舒潜心钻研《公羊春秋》,学识渊博,故时人称其为汉代孔子,《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
《繁露》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但为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还密切注视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秩序的实现。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谴告说。 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会出现符瑞。可见,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如果能按照天的意...
《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所谓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判断,认为这个道是永恒的、绝对的。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
《春秋繁露》所反映的董仲舒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神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的,是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服务的。人类、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都是天意的安排,所以,人的认识也就是对天意的认识,只要认真考察自然现象,或通过内心自省,就不难体会到天意。董仲舒认为名反映的不是事物,而是天意,它是由圣人发现的,并赋予事物以名,事各顺于名,名各...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详尽论证。仁者,爱人之名也。立义以明尊卑之分。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是汉王朝封建大一统政治...
《春秋繁露》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书中将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进行无类比附,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影响恶劣。 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正是董仲舒的神学蒙昧主...
《神灭论》作者范缜(450~510),字子真,河南泌阳县人,学于名儒刘王献,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是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神灭论》旨在宣传无神论,反对佛教迷信。其内容主要论述形神关系,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精神是人类形体的属性,死亡是生命的质变,而精神现象依赖于器官,人死后灵魂随之消灭。反对佛教的因果论,打击因果报...
《神灭论》是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范缜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宴席上,发表的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主张神灭的言论。此文一出,引发了关于神灭的大论战。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又对此文展开围剿,最终在理论上无法屈服神灭论的情形下,范缜被钦定为异端而流放。 在范缜所处的时代,是佛教信仰鼎盛时期。门阀士族封建统治者,为了从精神...
《神灭论》第一段: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答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范缜在这段文字里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形神相即,另一个是形质神用。关于形神相即,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说明了精神和形体不可分离,它们不是并列各自独立的两个东西,所以范缜又把它们叫形神不二,也叫形神不得相异,这都是指形神不得分离,二者是...
《神灭论》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形神相即。范缜首先肯定形神不可分离。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即是不分离的意思。认为形和神之间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即形和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消亡,精神也就消亡了。这...
1.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2.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3.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4.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
范缜撰写的《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严厉驳斥神不灭的谬说,不仅从理论上揭穿了神学的谎言,而且也谴责了当时封建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他那坚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和为捍卫真理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千百年来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他曾在贵溪山书象院讲学,人称象山先生,是宋代心学的鼻祖。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入仕,当过荆门的地方官,有颇佳的政绩。他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处于动荡之中。陆九渊一方面想维护南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又面临社会的动荡与对治邦安民的渴望,于是在自己的哲学中开辟了心学这一块天地,既...
《象山集》是陆九渊哲学的全部精华,是心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首先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自然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反映自然的理论也是发展、变化的,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人只能认识、把握它,这无疑是深刻而正确的见解。 陆九渊将心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主张心即理,从理学走到心学,提...
人非木石,不能无好恶,然后恶须得其正,乃始无咎。故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之得其正,则不至于忿嫉。夫子曰:我本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益好人者,非好其人也,好其仁也;恶人者,非恶其人也,恶其不仁也。
1.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要人自理会。 2.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3.理之所在,匹夫不可犯也。 4.且如读史,须看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处。 5.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 6.行仁政者所以养民。 7.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陆九渊心学提倡的本心,不仅为当时政治所用,对今天在做人和政府治理国家上也有积极作用。但书中所暴露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阅读时要注意,不能受其腐蚀,也不能因其糟粕而否定了陆九渊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熹,一字仲晦,号晦庵,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自幼聪明过人,19岁中进士。从当时名师学习,对经学、哲学、史学、文学、佛学乃至天文、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堪称全才,但他的主要致力于儒学经典的注释上。宋代统治者重视文人,使众多文人从衣食之忧中解脱出来,专心学术研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学也得到空前发展。 在这种...
《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对其语言、论说的记录。现存140卷,内容囊括四书、五经、哲学、历史等各个门类,主要是朱熹晚年思想的精华。他在晚年对自己的早期思想所做的修正,在书中也得到反映。《朱子语类》包括朱熹理学思想的精华,朱熹哲学的基本课题是理,他的理就是道太极,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学识广博的朱熹还把自然...
《朱子语类》卷一: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朱熹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气与理的问题。这段话体现了他的理、气观。他认为理与气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又密不可分、相依而存。理是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但却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它一方面是阴阳五行之极,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而气则是有形的,气凝聚以成万物。他并提出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1.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2.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 3.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 4.道不远人,理不外事。 5.一日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日一日摄。 6.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7.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 8.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9.为学功夫不在日用之外。...
《朱子语类》是朱熹思想之精华,他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虽被后世统治者作为欺压人民的工具,但其思想本身及其爱国主义精神仍是值得后人研究学习的。阅读时要拋弃陈旧,从原著中吸吮其思想之精髓,当然也要注意其思想糟粕之处。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人,是东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谶纬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哲学家。王充先祖曾因军功封爵,但在豪门仕族的逼迫之下,家道中落。家族的历史,加上本人在政治中的不得志,使王充转而用笔来讨伐时代。 王充生活的时代,社会相当稳定,但因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与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使皇帝不得不依靠豪门贵族的...
《论衡》最初大约有一百篇左右,但在上千年的流传中几经遗落与补救,现存30卷,85篇。该书主要是针对东汉流行之谶纬儒家而作,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命题之一,王充也论及此问题,并在当时哲学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认为天地是含气的自然体,此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说。王充在文章中对汉儒的理论进行无情批判,是汉代唯一与天...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