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欧阳修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
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他曾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夷陵(今湖北宣昌市)令等地方官,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宋史欧阳修传》),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因此深受世人称赞。 欧阳修先后治理过数郡,从不显露政绩,不追...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成书的有明朝柯维骐的《宋史新编》二百卷,合宋、辽、金史为一编,以宋为正统。《宋史新编》订正了《宋史》的一些错误,但史料的丰富远不及《宋史》。清末陆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根据历代碑文及私人笔记,增补《宋史...
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重要史籍之一。
《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宋史》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在这部史书中,它首创了《道学传》,详细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人,突出了道学的地位。另外,其中的忠义、孝义、列女三传也都是宣扬道学思想的,如《忠义传》里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这些内容虽旨在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但却为后世研究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而且书的结构也比较混乱,编排也不协调。从整体来看,北宋详而南宋略,如《文苑传》里,北宋文人达八十一名,而南宋仅有十一名;《循吏传》里,南宋竟无一人。此外,宁宗以后的史实多缺而不载...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史料价值相当高。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金代史。全书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末附《金国语解》,为脱脱等作。其材料来源,主要是金代各朝的实录和各朝编修的《金史》。此书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记载了金朝历史,是研究金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天文地理的重要史料;其书条例整齐,胜于同时编修的宋辽二史,是反映女真...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元朝脱脱等主持编修的《金史》,是宋、辽、金...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胡砺)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表现了胡砺少年好学,长大考取功名后,不畏权势,刚直不阿的高尚品质和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勇敢无畏的可贵精神。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有所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金太祖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
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金史》处理也比较得体。其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一般记载比较详细,从而反映出其历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样详略失当、比例失调的现象。记述历史事实也比较客观审慎,因而,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本书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如《礼志》《乐志》《舆服志》《食货志》...
《金史》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二是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
正因为元末《金史》的成书经营很久,同《宋史》《辽史》的仓促成书不同,所以有高下之分。《四库全书总目》中赞扬《金史》说: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瞻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这个评价是不错的。
二十四史之一,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210卷,包括《本纪》44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该书的编纂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任总裁,赵埙等十六人纂修。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人,明初文学家。《元史》一书是根据实录、后妃功臣列传及诸家所撰行状、墓志、表志及《经世大典》等书而作,保存了...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后来借用畏兀儿文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创制蒙古新字,作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一段历史,都是后来追述的,比较简略,也有错误。蒙古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时期编成的史书《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儿...
《元史良吏传》: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
本篇《良吏传》记载了福州罗源人林兴祖惩治奸恶,抓捕伪造钱币者的为政业绩,表现了一代良吏为国为民,英勇无畏的可贵品质。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1368年,他便下诏编修《元史》。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朱元璋特别诏令,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像蒙古建国前后的史料不多,那时《元朝秘史》尚未译出,...
由于编修时间仓促,《元史》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不完备,汉人常有碑传资料可以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的资料常常无处可找,因此立传的不及一半。再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元朝秘史》以及元朝的蒙古文典...
《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宋濂修《元史》时,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兴化军莆田,即今福建莆田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 郑樵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他自幼资质异于常人,勤奋好学,而且博闻强记。少年时代,郑樵便立志,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16岁时,其父郑国器自太学告假归里,不幸中途罹疾,疾逝于苏州。 为不中断学业...
全书200卷,分6部分,依次为:本纪18卷、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 书的开篇有总序,《二十略》有的正文之前有小序,传文内容段落之间有夹注或按语。全书纪事,上限起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限至唐代。 《通志》的纪、传、世家、载记,大都袭用前史旧文,经过删削节略,连缀而成。谱即表,材料...
《通志总序》: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唯仲尼以天纵二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
《通志总序》阐述了编撰《通志》的宗旨和原则,历来引人注意。作者特别强调会通之义,认为只有通史才能极古今之变。因此,在他看来,自孔子编六经之后,唯有司马迁《史记》符合上述要求。不幸,班固以断代叙史,遂失会通之旨。当然,郑樵说班固全无学术,极力贬抑《汉书》以及其它断代史,也未必公允。此外,在《总序》中...
1.史为国家之大典,当留意宪章。 2.凡纪年者,东周以后可信,东周以前不可信也。 3.纪者编年之遗风,传者纪一身之引事,修史之家,莫易于纪传。 4.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 5.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置而不同。 6.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 7.《史记》一书,功在...
《通志》部帙巨大,但全书结构,纪、传、谱、略俱全,有其完整严密的体系,其所编述的内容,对文献资料有剪裁熔铸之功,其写作形式也能做到有所革新,其议论则颇多精辟之言,因之对后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宋以来,历代重视研究者,代不乏人。
谷应泰(1620~1690),字庚虞,号霖仓,直隶顺天府丰润县,即今河北丰润人。1647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督学政。他雅好经史,博闻强记,夙有网罗百代之志。即任之后,即设书舍于西湖畔,署称谷霖仓著书处,邀集江浙名士,着手编纂明代史书。对于我国古代史籍的三种主要编写形式,即《左传》所创之编年体,《史记》所创之纪传体...
全书80卷,沿用纪事本末体记述明代历史,始于1352年朱元璋起兵,终于1644年明朝灭亡。 《明史纪事本末》以简明的文笔,概括了有明一代的史实,是一部自成一家的明朝断代史。80卷,一卷一个专题,提纲挈领,较完整地记述了明代从开国到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书中有15个专题之多,从前朝山东唐赛儿、浙闽矿工、郧阳流民,中期河北、蜀中...
《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二十五治水江南》:成祖永乐元年夏四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江南。时嘉兴、苏、松诸郡,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 六月,命侍郎李文郁往佐尚书夏原吉,相度水田,量免今年租税。 秋八月,遣都察院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集赐夏原吉,使讲求疏治之法。原吉上言:江南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常、嘉...
江南水患严重,朝廷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夏原吉精研各种治水方案,身体力行,与民同甘共苦,终获成功。
1.夙有网罗百代之志。 2.垂光史册,着美熙朝。 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4.揭竿之变,往往由于悬磬之匮也。 5.死灰独不复燃乎。 6.倾危时刻,忘生背死之徒。 7.司马之心久暴于路人,齐鸾之谋早形于谘议。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9.始事者盛于东南,收功者多于西北。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自成一家的明朝断代史。明代近三百年间,史事千头万绪,然而作者却能提纲挈领,从中选取八十个专题,对一代重大史事进行记载。因此,要研究明史,本书不失为一部入门史籍。
赵翼(1727~1814)字去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干隆二十六年考进士,得探花,后涉足仕途。干隆三十八年春,回到家中,以读书赋诗为乐,此后开始其著述生活。 二十四史是以纪传体编写的一套史书,记录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事件,是了解中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的资料宝库。这一套史书包括子卷在内,共有3296卷...
《廿二史札记》全书36卷,又补遗一卷。名为廿二史,实际讲的是廿四史,因为《唐书》和《五代史》各有新、旧二种,赵翼都作一史看待,所以未用廿四史之名。 卷次目录依次为:史记、汉书三卷,后汉书二卷,三国志、晋书三卷,宋齐梁陈书并南史四卷,魏齐周隋书并北史三卷,新旧唐书五卷,五代史二卷,宋辽金史四卷,辽史金史二卷,元史二卷,明...
《廿二史札记卷八九品中正》: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此陈群所建白也。然魏武时何夔疏言:今草创之际,用人未详其本,是以各引其类,宜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序,无相踰越。则贤不肖先分。杜恕亦疏言:宜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它继承东汉的传统,又因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最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而为门阀士族所控制,成为他们操纵政权的一个工具,到东晋时则是门阀政治的装饰品。
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定,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足为法者也。 3.贼兵梳,官兵篦,士兵薙。 4.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忠也。 5.经者治之理,史者治之为。 6.世愈积,事愈多。 7.硕学淹贯,通达古今。 8.论语一部理天下。
《廿二史札记》在史学上有其特殊的成就,尤其对读二十四史者具有入门引导的作用。该书主要用综述考辨的方法,于重大历史事件或世人对之有特殊兴趣的问题,以归纳之法集合有关资料,作有系统的论述,或辨明其虚实真伪。但该书记事谬误错乱之处极多,其主要原因出于粗疏散漫。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29岁中举人,52岁中进士。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不为掌权的保守派官僚所喜,故一生仕途不得志,大部分时间是做地方督抚的幕僚和从事学术著述。 魏源进行清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大约始于道光九年左右。这一年他应考清廷礼部考试未中,于是按惯例纳赀任内阁中书。内阁是清廷掌管政令草拟和颁布的机构,故对清政府历代...
《圣武记》凡14卷,为纪事本末体裁。前十卷叙事,分别叙述清初建国、平定三藩、绥服蒙古、戡定回疆、抚绥西藏、戡定金川等等,对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都叙述得非常清楚。 后四卷是作者的议论,对于练兵之方、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以及掌故考证、事功杂述等等,论述尤其详细。
《圣武记武事余记掌故考证》:近人纪皇朝武功七篇,往往言胜不言败,书功不书罪。如三藩之役,顺承郡王、简亲王逗留于楚,贝勒洞鄂失几于陕,总督金光祖、将军舒恕观望于粤;准噶尔之役,蒙古王丹津纵寇于鄂尔昆河,一概不书。即傅尔丹和通泊之败,额楞特喀喇乌苏之败,亦略一及之而不详。 参赞额勒登额逗援于缅甸,温福偾事于金川,巴忠、成德...
魏源在编撰《圣武记》时,继承过去史学之优良传统,明确提出记载历史事实时,要本着功则功,罪则罪,胜则胜,负则负,纪事之文贵从实的原则,以达到所以垂法戒之的目的,指责有些史书在记载史实时每歪曲史实。魏源认为历史书籍中言功不言罪,虽然是孔子《春秋》讳内失,昌黎(韩愈)避史谴之意,但是在他看来,利钝兵之常事,不须讳...
1.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 2.言胜不言败,书功不书罪。 3.先王不患时用而唯亟人材。 4.官无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 5.地不足耕,人不足臣。 6.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7.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 8.人不忧患,则智能不成。 9.草木不霜雪,则生意...
《圣武记》是一部研究满族入关前和在全国建立封建统治政权后,所谓盛清武功的重要历史著作,是研究清史的开创性著作。
马端临(1254~1323),字忠与,号竹洲,饶州乐平,即今江西乐平人。元朝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其父马廷鸾任史官多年,有机会博览朝廷保存的经史及当代文献,加上他官拜丞相,常和官吏、名流、学者议论朝政,掌握了第一手史料,为《文献通考》的写作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马端临是马廷鸾的次子,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马端临在有着浓厚读书风气...
《文献通考》348卷,记事上起远古传说时代,下至1224年。按理应写到1279年告一段落,为什么中断于嘉定年间?一说是避免涉及蒙古,唯恐惹祸上身,二则是兵荒马乱,文献不足,道路传闻,不足为信。 全书分出24门,目录卷数依次为:田赋考7卷,钱币考两卷,户口考两卷,职役考两卷,征榷考6卷,市籴考两卷,土贡考一卷,国用考5卷,选举考12卷,学校考7卷,职官...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